南开大学举办通识选修课师生作品展

发布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18-03-13浏览次数:2904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吴军辉 学生记者 周文丽 摄影  吴军辉)栩栩如生的泥塑、笔墨横姿的书法、技艺精巧的榫卯模型、形象逼真的麦秸画、大如圆桌的空竹……3月9日下午,南开大学通识选修课成果展开幕,二百余件师生作品在津南校区公共教学楼B区一层大厅展出。

    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出席开幕式并同张宇、刘运峰、何洪禄、宋彦艳、杨树山、李世锐、倪牮、王晓明等通识选修课主讲人代表以及津南区文化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一起参观了展览。过往师生也一同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不禁赞叹“学霸”们的多才多艺。

    本次展览对2017年南开大学部分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师生实物作品进行展示,共分为两个展区。第一展区作品为书法、篆刻、装裱、漫画、摄影、剪纸、麦秸画、VR视频等。第二展区作品为3D打印、面塑、泥塑、空竹、榫卯以及《宇宙探索》专题摄影图片。衔接两个展区之间的走廊是“通识选修课课堂”图片展。

  据介绍,参展的学生作者中很多都是“零基础”。他们凭着兴趣选修课程,经过一学期的苦练,各项技能和艺术水准得到了大幅提升。有的学生展露出的天赋令授课教师惊叹。一位名叫刘美序的女生,在漫画和摄影两个领域都很出色,她的多幅作品在此次展览中被展出。指导教师杨树山评价刘美序的画功“不输美院学生”。


   “通过课堂,学生们更加了解传统文化,我们也更加了解当代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这样的互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大有助益。”第六代泥人张传承人、《泥人张百年技艺传承与经营实践》主讲人张宇说。

  “把字写好不仅是一种技能,一种素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写字的过程也是美的享受。很多学生是零基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写得有法度了,只要能坚持,就一定能把字写好。”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书法与篆刻》主讲人刘运峰介绍,开课6年来,已有1000余名学生选修该课程。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赖玄峰同学的天文摄影作品《广域猎户座》和《猎户座大星云M42》获得展出,他说:“以展览的形式将师生的教学成果展示出来,是对师生的认可和鼓励,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传播给更多的同学,也提高了同学们对文化素质类通识选修课程的兴趣。”

  观展学生表示,作品展是一种直观了解课程的有趣的方式,希望这样课在南开大学越来越多。同时,也希望一些热门的课程能适当增加名额,让更多同学也有机会参与其中。

  近年来,南开大学为全面实施“公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着力打造门类丰富、内容前沿的通识选修课。目前每年开设教学班约600班次,内容涉及艺术实践、经济管理、科技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人文社科、小语种等多领域,竭力满足学生在所学专业外其他领域内的知识需求。

  2016年起,南开大学启动通识选修课改革,面向校内外“招标”所需课程,打造出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宇宙探索》《三维虚拟仿真场景制作》等课程为代表的品牌课程。目前已建设“招标”通识选修课3批次共计60门,接受校友“捐课”12门,推进通识选修课改革立项70项。

  南开大学还十分重视通识选修课第二课堂建设,鼓励任课教师成立并指导与课程配套的学生社团,组织课外延伸活动,积极开展与国家天文台、故宫博物院、天津文化广播集团、天津歌舞剧院、天津大剧院、天津泥人张世家等单位的合作,将原本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拓展为“课堂讲授-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原文来源:http://news.nankai.edu.cn/nkyw/system/2018/03/10/000371176.shtml